莫尔道嘎国家级森林公园 1997 年筹建,1999 年经国家林业局批准成立,2000 年正式开园运营。目前是国家 AAAA 级旅游景区。森林公园多为中低山丘陵地形。平均海拔为 940 m 左右,平均坡度 15°,坡度较缓,地势为东南高,西北低。地质结构由古生代结晶岩中的花岗岩、片岩、页岩等组成,其成土母质主要为残积、坡积和冲积母质。在此母质上发育成地带性土壤为棕色针叶林土、灰色森林土、黑钙土;非地带性土壤为草甸土和沼泽土。属于寒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寒冷而漫长,夏季短暂而温热,春秋相连,秋季降温快,初霜早。水资源分布广泛,地表水资源十分丰富,河网密布,主要河流有南部的莫尔道嘎河、北部的激流河和西部的额尔古纳河。森林公园地处寒温带针叶林和温带阔叶林过渡地带,地带性植被为寒温型针叶林,区系组成上相对较为简单。植物区系成分以东西伯利亚植物区系为主。森林公园内动物地理区系隶属于古北界、东北区、大兴安岭亚区,野生动物种类十分丰富。森林公园向南可达呼伦贝尔大草原,向北可达我国最后一块未开发的寒温带原始森林;向可达额尔古纳河,向南可达得耳布尔、根河、拉布达林,东临金河,地理位置优越。该公园位于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游、大兴安岭原始森林游、中俄界河游路线上的一个重要端点。
一、地理位置
莫尔道嘎国家级森林公园(以下简称森林公园)位于大兴安岭西北麓。森林公园分布于莫尔道嘎林业局胜利林场、东沿江林场、西沿江林场、江畔林场、太平林场、安格林林场、丰林林场、新青林场、永红林场、河口林场和激流河林场境内,行政隶属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额尔古纳市。地理坐标:东经 120°00′19″——120°58′44″,北纬 51°03′17″——52°08′05″,森林公园总面积为 148324公顷。
二、地质概况
森林公园内地质构造的基本特征是以华夏构造体系及新华夏构造体系为主,新华夏系构造改造、复合并包容了华夏系构造,使全区地质构造形态错综复杂。地质发展历史经历了元古代、早古生代、晚古生代、中生代和新时代五个主要时期,自元古界以来的各期构造活动对本区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森林公园多为中低山丘陵地形。平均海拔为 940 m 左右,平均坡度为 15°,坡度较缓,地势为东南高,西北低。最高峰大黑山海拔 1404.7m,位于丰林林场境内;最低海拔 417m,位于河口林场与奇乾林业局交界,靠近额尔古纳河处。
三、土壤
森林公园地质结构由古生代结晶岩中的花岗岩、片岩、页岩等组成,其成土母质主要为残积、坡积和冲积母质。在此母质上发育成地带性土壤为棕色针叶林土、灰色森林土、黑钙土;非地带性土壤为草甸土和沼泽土。棕色针叶林土广泛分布在中低山的不同坡位、坡向上;灰色森林土主要分布在西南部。
四、气候
该森林公园属于寒温带大陆性气候。总的特点为冬季寒冷而漫长,夏季短暂而温热,春秋相连,秋季降温快,初霜早。年平均气温-3.2℃,极端最高气温 36.6℃,7 月平均气温 27.2℃;极端最低气温-46.2℃,北部激流河极端最低气温可达-50℃。年平均日照 2614 小时,年平均降水量 355 毫米,多集中于夏季(6—8 月),占全年降水量的 60—70%。冬季水量虽少,但积雪可达 200 天左右,由于风吹作用,使积雪分布不均匀;平均水面蒸发量 724 毫米,最大年蒸发量 865 毫米(1965 年),最小年蒸发量 606.0 毫米(1962 年);无霜期为 80—100 天左右,早霜在 8 月下旬出现,晚霜一般在 6 月上旬结束;全年主风方向为西北风,年平均风速为 2.5 米/秒。对于爱好摄影的朋友来说,5月上旬和 9 月中旬为最佳季节。
五、水文
该森林公园水资源分布广泛,地表水资源十分丰富,河网密布,主要河流有南部的莫尔道嘎河、北部的激流河和西部的额尔古纳河,形成了区内土地肥沃、水旱无虞、宜林宜农的三个河谷地带。其中莫尔道嘎河由南向北纵贯全局流入额尔古纳河,全长约 95km,其支流有别拉亚河、多不库赛河、古纳河和阿克萨河。激流河贯穿全区从东北往西南后转向西北,注入额尔古纳河,境内全长约85km,其支流有安格林河和吉岭大河等。额尔古纳河东岸谷地南起平安岛、北到激流河口,长约70km。地下水类型为 HCO3′-SO4"-K-Na′-Ca"型,对砼无腐蚀性。
六、森林植被
该森林公园地处寒温带针叶林和温带阔叶林过渡地带,略偏于寒温带针叶林,地带性植被为寒温型针叶林,区系组成上相对较为简单。植物区系成分以东西伯利亚植物区系为主,如兴安落叶松、樟子松、白桦、越橘等,并混有少量蒙古植物区系成分。森林公园森林覆盖率达 94.59%,森林生态系统稳定,生物多样性丰富。
森林公园共有野生植物 858 种,隶属于 155 科 476 属,其中低等植物 152 种,隶属于 35 科 106属,主要包括藻类植物(65 种)、大型真菌(200 种);高等植物 706 种,隶属于 120 科 370 属,主要包括苔藓植物(167 种)、蕨类植物(12 种)、裸子植物(5 种)、被子植物(522 种)。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 3 种,即钻天柳、浮叶慈菇、东北岩高兰,内蒙古珍稀濒危保护植物 11 种。森林公园内经济植物资源有 148 种,野生食用菌 52 种,除木材外,按其经济用途可划分为:药用植物资源、纤维饲料植物资源、淀粉植物资源、单宁植物资源、芳香油植物资源、油料植物资源、农药植物资源、饮料植物资源、色素植物资源、果酒植物资源、食用菌资源。
七、野生动物
森林公园内动物地理区系隶属于古北界、东北区、大兴安岭亚区,该森林公园的野生动物种类十分丰富。在兽类中,有大兴安岭寒温带针叶林(泰加林)特有种 8 种,它们也是大兴安岭寒温带针叶林稀有种或濒危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兽类 3 种(紫貂、貂熊、原麝),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兽类 6 种。保护区内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 8 种(黑鹳、金雕、白尾海雕、玉带海雕、黑嘴松鸡、白头鹳、丹顶鹤、白鹤)。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 35 种。
经调查研究确定,迄今有 329 种脊椎动物,分属于 33 目 71 科,占内蒙古脊椎动物总数的 46.2%。其中兽类 56 种,隶属于 6 目 14 科 35 属,占内蒙古兽类总数的 40.6%,占中国兽类总数的 8.8%;鸟类 227 种(11 亚种),隶属于 16 目 40 科 120 属,占内蒙古鸟类总数的 54.6%,占中国鸟类总数的 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