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林业外网门户 > 首页 > 媒体看林

呼麦:内蒙古人的自然心声

  

相信很多人在一些晚会上,都听到过蒙古艺人发出的比较有特色的声音,这是具有蒙古族特色的一种演唱技巧,就是呼麦。

什么是呼麦呢?其实大自然的声音就是呼麦的前沿,这是蒙古族独有的一种神奇的歌唱艺术,这种古老而神秘的歌唱方式靠口腔和舌头的变化,一个人同时唱出两个以上声部的旋律,这声音,高如登苍穹之巅,低如下瀚海之底,哼唱中牛羊循着声音的方向而来,大地凝听着草原人的柔肠百转,英雄的传说伴着马奶酒飘向远方,这是内蒙古人的自然心声。

呼麦是蒙古民族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它更多地保留了原始歌唱的某些因素,是一种来自民族记忆深处的久远回音,是蒙古族杰出的创造,它传达着蒙古族人民对自然宇宙和世界万物深层的哲学思考和体悟,表达了蒙古民族追求和谐生存发展的理念和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

据考证,呼麦的历史可以远溯至匈奴时期,即在匈奴时代就已经产生了呼麦,蒙古高原的先民在狩猎和游牧中虔诚模仿大自然的声音,他们认为,这是与自然、宇宙有效沟通,和谐相处的重要途径,由此人体发声器官的某些潜质得到开发,一人模仿瀑布、高山、森林、动物的声音时,可以发出“和声”,即呼麦的雏形。

辽远的民族回音,辽阔草原上的蒙古族人在牛羊成群、骏马闲走的环境中,在游猎和驯化牲畜的生活中,学会了与动物说话,与自然交流,呼麦主要分布在内蒙古锡林郭勒、呼伦贝尔草原及呼和浩特市等地区、新疆阿尔泰山一带的蒙古族居住地以及蒙古国、俄罗斯图瓦地区,都能听到这种歌唱方式。
呼麦可以分为“泛音呼麦”、“震音呼麦”、“复合呼麦”等。

在中国各民族民歌中,它是独一无二的。大体说来有以下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咏唱美丽的自然风光,诸如 《阿尔泰山颂》、《额布河流水》之类,第二种类型是表现和模拟野生动物的可爱形象,如 《布谷鸟》、《黑走熊》之类,保留着山林狩猪文化时期的音乐遗存,第三种类型是赞美骏马和草原,如《四岁的海骝马》等,从其音乐风格来说,呼麦以短调音乐为主,但也能演唱些简短的长调歌曲,此类曲目并不多。

蒙古族人千百年游牧在草原上,他们信仰自然的“长生天”,而信仰给了草原牧人最谦卑与朴素的灵魂,他们用呼麦这种歌唱形式与天地、自然、万物对话,感激并敬畏这大自然赐予的一切。他们也用这种古老而神秘的呼麦,记录并延续了草原民族内心深处对时光的记忆。

2006年,“蒙古族呼麦”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9年,“中国蒙古族呼麦”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内蒙古新闻网)